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,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喪葬文化。從文獻史料和考古遺存看,其喪葬形式有火葬、石葬、墓葬、天葬(鳥葬)、塔葬、靈葬(靈塔葬)以及樹葬、水葬等。由于歷史、宗教以及自然條件等原因,這些喪葬儀式逐漸發(fā)生變化。
天葬又稱"鳥葬",是藏族最普通的葬法。一般人死后,先將尸體用白布裹好, 放置在屋內(nèi)一角 的土坯上,然后請喇嘛來念經(jīng)超度,使死者的靈魂能朝日離開肉體,大致念個三、五天,便挑個吉日出殯。停尸至出殯的這段期間,死者的家人不得喧嘩、談笑和洗臉、梳頭,并且必須在家門口掛一個圍有白色哈達的紅色陶罐,罐內(nèi)放有食物供死者的靈魂食用。出殯當天,家人將尸體的衣物脫掉,用白色氆氌裹起來,然后背起尸體沿地上畫著的白線走到大門,交給天葬業(yè)者,也稱天葬師。家人為死者送行只能送到村口,不得跟到天葬臺。在至天葬臺的途中,背尸體的人不得回頭看。
到達天葬場后,天葬師將尸體放到葬臺上,然后燒起火堆,冒起濃煙,遠處的"神鷹"(鷲鷹)見到濃煙便立刻飛攏過來。黎明前進行肢解,天葬師以利刃將尸體切成一塊塊,接著將骨頭砸爛,和上糍粑喂鷲鷹,喂完骨頭喂肉塊。若有吃剩的尸體,必須燒成灰撒在山坡上,方能使死者"升天"。天葬的過程雖然殘酷,但藏人相信它合乎菩薩舍身布施蒼生的意義,能使死者的靈魂升天。
水葬是身份低下或孤寡者所采用的葬法,即用白布將尸體一裹,丟入水中隨波而去。藏南一帶因無鷲鷹,無法行天葬,所以也多采用水葬。
土葬是對強盜、殺人犯或是患染傳染病者(如天花、麻風)采用的葬法。在藏人的觀念里,土葬會使靈魂被土地吸收,不得升天而無法投胎轉(zhuǎn)世界,是一種對死者的懲罰,因而被視為最不名譽的葬法。
火葬是達官顯要或得道高僧采用的葬法,將尸體洗凈后焚燒,然后將骨灰拋灑在山頂或是江邊。靈塔葬只有如達賴、班禪或活佛等身份特殊的人才能使用。尸體先用鹽水洗凈,風干后涂上名貴香料,放入裝飾珠寶的靈塔內(nèi)保存,塔內(nèi)一并放入一些死者身前使用的東西和名貴的物品。此外,也有將尸體火化,再把骨灰存放于靈塔之中
因為佛教的影響,藏族對喪葬不甚鋪張,死對于佛教徒僅是轉(zhuǎn)入來生的開始或“解脫”,故亦不特別悲傷。藏族社會早期信仰苯教,苯教認為人死后魂會脫離其原軀體,需要用一種降魂的辦法使“魂尸相合”。在這種降魂儀式中,許多地方都要用酒。降魂儀式開始后要獻上一瓢“招魂酒”,招請靈魂來降。在降魂過程中要作“獻三瓢酒”儀式。在“尸與魂相合”時還要獻上三次“相合酒”。用酒來招請游離的靈魂,象征著美好生活對魂的吸引作用。在這里酒的地位已與生存必須的食物相等同了?,F(xiàn)代藏族喪葬中雖已無上述儀軌,但仍要用到酒:進行天葬時,死者家要給天葬職業(yè)者喝酒。在嘉絨藏族的喪事中要“奠酒請神”;喪禮結(jié)束時喪家和舅舅家要一起喝“咂酒”,對唱酒歌,追述死者生平,表達對死者贊頌和惋惜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