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們關于殯葬的觀念(如對死亡的稱謂)、殯葬的操作(如喪禮)和殯葬實物(如紙錢、棺、墓地)中都寄托了一定的含義,即對人生的歸宿、生命的價值、對永生的追求、對現存社會的反映等,這些就構成殯葬文化。因而,殯葬文化就是人們在殯葬的觀念、殯葬的操作和殯葬的實物中所隱藏或寄托的某種“含義”。 如殯葬觀念的一些詞匯。中國人不直言死,多稱“仙去”、“老了”、“作古”之類,這些稱呼在挽聯中使用頻率尤高?,F在很多殯儀館的吊唁廳也很少直稱,多冠以它名。這些名詞中都有很深的含義。它們大體表達了人們對生命的三類寄托或認知:
一類是自然山川,如日月廳、泰山廳或青松廳等,它們或與天地共存,或長青不老,均具有永恒的意義;二類是道家成仙,逍遙極樂世界,如清蓮廳、茜云廳、碧波廳、天樂宮、息園、憩園等,人們以此希望先人之靈永存;三類是后人表示永遠不忘先人的恩德,如長祿廳、思親樓等,宣揚了儒家的“孝文化”。
為什么要殯?原來,殯當初的含義是表示親屬“不忍”死者很快地離去,以及從容準備喪事,便于召集親朋故舊前來吊唁。喪事祭奠用白色布做裝飾(如祭幛、喪服),現在多大量使用鮮花布置靈堂;民間對先人靈柩或牌位磕頭,或親朋街鄰繞靈三周以示告別等。追悼會(舊稱辭靈儀式)類似于在給死者“出遠門”送行,辦一個“歡送會”。
出殯時摔破一個碗,是示意“打發(fā)”死者出門,以免其再來糾纏生者,或說是送一個碗給死者到陰間去吃飯。傳統(tǒng)的土葬時用棺,中國民間傳統(tǒng)稱“壽器”,并將棺材的內部和外部兩頭漆成紅色。壽者,長久也。與此同時,還有壽衣、壽褲、壽鞋、壽襪、覆面巾等。
因而此話也經常用作了人們之間的賭咒語。中國古代,父母亡故后,孝子居喪三年(實為二十七個月),期間不得“從吉”,即不得過正常人的生活,如婚嫁、出外做官、經商等,意在推行“孝道”,強化兩代人之間的聯系。天葬者則認為通過飛鳥食盡遺體,死者的靈魂就可以由此升天,如此等等。
而我們要提升自己單位的殯葬文化水平時,也側重在將某一健康的“含義”溶入到殯葬觀念、殯葬服務和殯葬實物中去。包頭市九龍生態(tài)園有限公司就是這樣做的。